close

 

【拒絕別人會感到內疚、被冒犯時選擇忍】◎◎心理師:不快樂,是因為把「別人」放在第一位

小時候,父母以「你還小,什麼都不懂」或「我是為了你好」等理由,干涉我們做的每件事或擅自幫我們下決定;

到了青春期,因為不想被討厭或排擠,總是無法拒絕朋友的邀約或請求;

長大後,認識的人越來越多了。上司或同事老是麻煩你「幫個小忙」、戀人不經同意翻你的手機、親戚不管你方不方便,串門一聊就是幾個小時、過年過節回到家,總免不了被長輩們打聽不願提及的隱私:薪水多少、什麼時候結婚⋯⋯。

常受這些困擾,都是因為我們缺乏明確的 「個人邊界」(personal-boundaries)。

💝個人邊界指的是我們建立身體上、情感上與精神上的界限,用來保護自己不受他人的利用與侵犯,類似「底線」或「原則」的概念,

讓我們知道自己可以接受什麼、不能接受什麼,以及當別人越過這些界線時該如何應對 。

  缺乏「個人邊界」的特徵

根據美國的心理師 Tina Gilbertson ,缺乏個人邊界,最明顯的特質就是
 「覺得自己需要為他人的情緒和行為負責」,經常將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,例如:

– 拒絕別人時,會感到內疚。

– 受到無禮的對待,也無法鼓起勇氣捍衛自身權益。

– 常以別人的評論來定義自己的價值。

– 別人對你求助時,覺得自己有使命幫他們解決問題。

建立個人邊界之所以重要,是因為它背後隱含一個重要的道理: 「每個人僅應該對自己的人生負責」。

💝當你不想做一件事,就不需要為討好他人而勉強自己,因為 你自己的感受才是優先 ;

有人侵犯你的底線時不要忍氣吞聲,否則 對方會一再越界,得寸進尺。 只有做到這一步,你的心才會真正快樂自由。

💗如何建立健康的「個人邊界」

我們不僅要確立邊界範圍,也要主動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界限,防止對方「踩雷」。Tina Gilbertson  提出幾個核心觀念:

1. 你要清楚自己的底線,並主動提起溝通

💝個人邊界是很抽象的概念,要親自說出來別人才會知道。不用板著臉孔,但態度一定要堅定。

「我不喜歡別人擅自翻我的手機,讓我覺得不受尊重。」
「我現在不想談這個話題,我們可以聊聊別的。」
「很晚了,我需要休息,改天再聊吧。」

💝請記住:為自己劃定界線, 不要期待別人能「領悟」你的感受和需求 。

2. 你無法幫忙,不是你的錯

你自己的工作已經很滿了,就不要答應同事的請求;朋友看你念設計就想請你「順手」幫忙畫個圖,你不想要就直接拒絕。 這些事不在你的責任範圍,你做不到也沒有義務 。無須感到內疚,因為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

3. 不需要每件事都給出理由

我們常犯的毛病,就是覺得自己需要一個「正當理由」,拒絕別人時才站的住腳。其實你大可不必這麼做。

「周末要不要去看個電影?」
「我不喜歡看電影耶。」
「不喜歡?怎麼會?看電影有什麼不好?」
「沒什麼不好啊,但我就不喜歡。」

重點是 不給 對方質疑你的空間 。請記得 你必須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放在第一位 ,不喜歡就是不喜歡,你不需要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說法。「你不想要」、「你不喜歡」這些已經足夠成為好理由了。

12766.jpg

images.jpg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拒絕 人際關係 界線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飛翔米寶 的頭像
    飛翔米寶

    Ming-Han 的部落格

    飛翔米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